中國A股與世界接軌再進一步
#名人堂 劉憶如
三月十八日,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正式開放接受申請;短短三天內,已有三十幾家公司提出申請科創板上市;甚至吸引部分港股公司計畫回歸A股。科創板的相關規則由中國證監會於三月二日公布,規劃為中國股市專屬科技創新企業類股的上市區塊;這也可視為中國資本市場逐步對世界開放的另一項配套準備。
之所以說是配套,是因為一方面,科創板的目標為提供最優秀的企業至科創板上市;另一方面,也逐步開放A股給國際投資人,畢竟,「開放」只是前提,開放了國際投資人進入大陸A股後,如何能有好的產品(具吸引力的上市公司)供人投資,才是關鍵。
今年三月一日,MSCI宣布,將於五月、八月、十一月分階段把中國A股在其指數中的納入因數由百分之五提高至百分之廿,並首度納入創業板。科創板的供給與MSCI帶來的外資需求若搭配得宜,中國A股與世界的接軌便能更進一步。
中國股市在去(二○一八)年歷經一整年的低潮,滬、深指數跌幅分別達百分之二十五及百分之三十四,市值蒸發近十四兆人民幣,全球股市排名墊底。但自今年以來卻升勢驚人,上海及深圳三個多月來分別大漲百分之二十五及百分之三十七,一舉收復去年一整年的跌幅,逆轉勝為全球第一。這除了因中美貿易戰和解出現曙光等利多因素外,主要當然也因MSCI調高納入A股權重與範圍所帶來的大紅利。不僅MSCI,「富時羅素」、「標普道瓊國際指數」也預計在今年六月及九月起納入A股,有望為A股帶來近千億美元的資金流入。
中國的資本市場發展,一向落後於其經濟表現;除了往往價格大起大落之外,市場結構亦不甚健全。即使經歷二○一四年十一月滬港通及二○一六年十二月深港通的開放(也就是國際投資人可藉由在香港開戶,在每日規定額度內購買上海及深圳交易所上市的A股);但A股市場卻仍一直是由中國大陸的參與者,尤其是散戶所主導。去年大陸A股市場的交易總量中,散戶比重高達百分之八十六;投資者的情緒起伏,因此也造成股市波動劇烈的現象。
這種情況下,中國大陸企業的籌資方式,因此仍較偏重向銀行借款的「間接金融」,而非公開發行上市、直接向資本市場募資的「直接金融」。大陸的直接金融/間接金融比率,也因此長期以來一直低於其他世界各主要國家;這對企業的發展,當然也是較不利的。
中國大陸資本市場邁入與世界接軌之路徑,其實台灣和韓國也都曾經歷過。韓國的上市股票自一九九二年起至一九九八年間分三階段被納入MSCI,台灣則自一九九六年至二○○五年間,分四階段被MSCI完全納入。依韓國及台灣經驗來看,首度納入及首度擴容時,對股市提振效果較大;但同時亦受國際市場影響。根本上,這究竟是「與世界接軌」的真正意義。
中國大陸自二○一○年至今,皆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,資本市場與國際接軌,實已不能再拖延。美中貿易戰最大的意義,也許就是讓中國更進一步走向世界,期待「開放」成為今年中國發展的主軸!(作者為香港北威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、台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)